《希特勒的逃兵:背叛还是抵抗,德意志最后的禁忌》,[日]对马达雄著,陈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月出版
年4月日,在西线“贵妇小径”的酷烈战场之上,百万法军士兵在罗贝尔·尼维尔将军“小时结束战争”的命令驱使下发起进攻。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火力准备,加之德军严阵以待,“尼维尔攻势”中的法军士兵在漫天炮火下损失惨重。大量法军士兵战战兢兢地跃出战壕,带着涣散的眼神奔过“督战线”,离开这血肉横飞的人间地狱。愤恨于手下士兵的“怯懦”,置身安全堡垒中的法军指挥官组织起“督战队”,用机枪扫射这些四肢抽搐,精神显然已不正常的“逃兵”(déserteur)。然而,大规模哗变依然在军中蔓延,“反叛”的士兵拒绝进攻,尼维尔被撤换,法国军队由此丧失了大规模进攻能力,直至年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才得以恢复。战后,法国医学界将法军士兵的“逃兵”现象定义为“弹震症”,认定是炮弹的冲击波破坏神经导致了“逃兵”现象,而刚愎自用的指挥将领与毫无人性的督战做法被就此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