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独家专稿6月日,《对风说爱你》、《恋爱排班表》、《听说》三部台湾电影同时登陆内地院线。 然而连日来几部影片票房低迷,影院排片也是稀疏惨淡。即使算上号上映的《我的男友和狗》,四部影片的票房总和也没超过3千万。台湾电影在内地市场又一次惨遭票房滑铁卢,又一次……
而这其中最让人感到遗憾的莫过于老牌导演王童的《对风说爱你》。这部制作成本达亿新台币(约万人民币)的情怀巨作首日票房仅为万,截至周日总票房也仅有万,看来该片的院线之路也已是风雨飘摇。那么,《对风说爱你》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电影在进入内地市场时显得如此“水土不服”呢?
【摆脱校园的青春片? 风中家族的“别样乡愁”】
王童是谁? 不喜欢种田的美工师不是好导演
比起”杨侯蔡“(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这台湾导演三大金刚,王童这个名字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可能稍显陌生。但对于台湾电影而言,这位老牌导演的大名绝对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王童的电影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朴实的底层视角、强烈的批判色彩,更在于其将个人的情感与情怀与时代性、历史性有机的结合,成为内地观众认识台湾的珍贵文本。
王童祖籍江苏萧县(现属安徽),生于安徽省太和县,8岁随父母移居台湾。他从小喜欢画画, 岁从“国立”艺专美术科毕业后,进入台湾“中央电影公司”,从最基层的画布景开始,王童跟随李行、胡金铨、白景瑞、李翰祥、丁善玺等台港老一辈电影人,拍摄了包括《养鸭人家》、《侠女》、《天下第一》、《枫叶情》、《八百壮士》等超过 部电影,直到年的《假如我是真的》时,已经 岁的王童才第一次当上导演。
而作为导演的王童显然更为知名。在他的导演作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影响了整整一代台湾人的“台湾人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和《无言的山丘》()。三部曲倒序观看几乎就是一部台湾社会的近代史:国人生存方式的反思、内地人在台湾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迫害、落叶归不了根的乡愁是其作品的主要题材,用轻快甚至带有黑色意味的手法表达悲伤的情绪是其主要手段。而三部曲的主人公分别是两个农民兄弟、两个当兵的兄弟和两个矿工兄弟。“工农兵”三全的视角,注定了王童电影作品深深扎根于底层生活的基本调性。
今天,新一代的影迷们总会为诺兰在《星际穿越》、《超人——钢铁之躯》这类电影中亲自种下漫山遍野的稻田感到惊叹,但其实早在年的《稻草人》中,王童就曾亲手种田当“农夫”,而在拍摄新作《对风说爱你》的过程中,王童为了还原充满年代感的旧时代则是“盖了一大堆房子”。这位老“牌”又老“派”的导演依然带着些许旧时代的扎实与温吞。
小青春扎根大格局:台式青春片新出路?
同样是厚重开阔的大格局,但《对风说爱你》没有像《太平轮》做成上下两部;同样是讲述年轻人的爱情,没有像内地的青春片一样停留在荷尔蒙过剩的校园故事上;同样是讲述一以贯之的“乡愁”故事,没有太多泛滥的伤感和沉重的批判……《对风说爱你》尽管制作了一系列浅色系的“小清新”角色海报,配以杨佑宁、郭采洁、郭碧婷、柯佳嬿们年轻精致的颜,但它和我们印象中的“青春片”相距甚远。
在《对风说爱你》中,杨佑宁独挑大梁演绎了一位自强自立、饱经沧桑的国军老兵盛鹏,与同样逃至台湾的大小姐邱香(郭碧婷 饰)相爱却未成眷属,与大陆原配妻子的相望无期纠结终生——这走的是王童电影中一贯的“乡愁”路线,熟悉王童的观众可能比较期待这部分(这个影迷群体年龄也相对偏大,甚至有不少已是垂垂暮年)。而作为养子的奉先(李淳饰)和邱香的妹妹邱梅(郭采洁 饰)则没有上一代人的历史负担,香烟与弹子房、摩托车与摇滚乐,自由、自我,这则多少会令当下的年轻人更有共鸣。
时代变幻下,两代人对台湾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构成了该片史诗性的立意。但看罢全片,不难发现该片在处理这个题材时问题多多:
首先,一众脱胎自偶像剧的美型演员驾驭这么厚重的历史题材难免让人出戏,毕竟八零后演员的生活距离父辈、祖辈太过遥远,而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不是看看纪录片和图文字资料就能轻易体会到的(王童称演员在剧本之外也研究过那个年代的大量书报杂志、照片等),几位操着台湾普通话的演员要演山东人也有是有点儿勉强。
其次,影片电视剧式的节奏非常容易让人生困,大量无甚营养的对白让影片始终弥漫在一种尴尬的气氛中,奉先与邱梅的爱情故事如蜻蜓点水,而盛鹏幻灯片似的年代推进越到后面越失真也让人失去耐心。这样做的后果是原本期待重温真实乡愁的老影迷无法感动;而年轻观众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偶像充分发挥演技,两代人的故事都没有说完满,这让一些影迷困惑于“对风说爱你”到底是“对风说爱谁”?相比之下,倒是《风中家族》这个原名更为贴切。
因此,从某种角度讲,该片虽然提供了台式青春片摆脱“小清新”标签的一个可行方案,但操作上并没有真正令人信服;影片的立意虽然充满了高尚温暖的情怀,但叙事的手法并不高明甚至平庸,并不能算是一个台式青春片转型的成功案例。
【叫好不叫座:台片来大陆的“水土不服”】
本土意识太强 墙内开花墙外不好香
与财大气粗、热火朝天的内地市场不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电影长时间依靠辅导金制度撑起质与量的局面,到世纪末台湾电影年产量甚至惨淡到近个位数,平均票房不到百万的境地,到年的时候,台湾电影的本土市场占有率也仅有%。……即使这几年越来越重视市场、票房持续走高,但总的而言也多是“墙内开花墙内香”,难以向其他华语文化圈输出。
而细细考究也不难发现,自、年开始,台湾本土票房大卖的影片基本走的都是青春片的路数,《刺青》()、《练习曲》()、《九降风》()、《囧男孩》()、《听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星空》()……这些表面上带动了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但这类影片选用年轻偶像演员出演多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背后其实包含了资金短缺的无奈。但就算是刷新了当年台湾电影在内地票房纪录的的“那些年”,内地票房也只有区区六七千万,即使是在三年前的排行榜上也只能排到四五十名。
此外,从气质上讲,无论是秉承日系纯爱电影的“小清新”系还是扎根本土历史文化的“大格局”系,都与当下内地观众的生活节奏和审美习惯相去甚远:
白衣飘飘的单车少年、闲散惬意的下午茶、小情小爱的独立音乐、羞涩稚拙甚至“矫情”的台词对白……在“太平洋的风”常年吹拂下,慢条斯理、不疾不徐几乎成了台湾文艺片的代名词。但内地人的生活则完全是与之相反的景象,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高速高压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内地观众不会给这样的电影太大的耐心。多年来好莱坞电影注重视觉奇观构建、叙事节奏鲜明的特点又对内地观众的审美趣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成为台式小清新无法在内地取得普遍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格外浓郁的人文气息,也使得台湾电影从创作开始,就不是特别照顾普通观众的观感。长镜头美学的广泛应用使得影片长度动不动就超过两个小时;为了突出演员的表演,音乐和对白又往往较为稀薄,这就无疑提高了观众们观影的门槛,使得这样的电影注定只能被小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们消化推崇。
而要欣赏像王童这样的台湾乡土导演的作品,则需要对台湾的近代史有相当的了解。要彻底看懂《赛德克·巴莱》这种“大格局”史诗巨制则更需要进一步了解台湾复杂的原住民历史。历史和文化长期的隔阂与陌生,成为内地观众理解台湾电影的一个不小的障碍。
市场规模有限 人才济济投资却不给力
台湾拍电影的成本大多在万至万元新台币左右(万到万人民币左右),这种投资规模的电影在亚洲市场上面竞争非常吃力,但内地花一亿人民币(近5亿新台币)拍片也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投资。
因此,为了争取更广阔的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新生代演员加入内地投资的影片中:比如郭采洁与郭碧婷(《小时代》系列)、陈柏霖与陈乔恩(《后会无期》)、彭于晏(《匆匆那年》)等,并且这些影片的票房都很火爆。
导演方面,尽管年曾有台商郭台铭倾力投资的《白银帝国》力图开启两岸合拍片的首个高峰,但影片上映后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难以服众;年和年蔡岳勋导演的“痞子英雄”系列创造了合拍片的票房记录可惜口碑持续走低;倒是年钮承泽的《爱》成绩尚可,但这显然也远非其最佳水准的作品。总体而言还台湾导演中尚未出现香港片导演那样“识时务”的北上大军,现阶段的所谓合拍还带有试探的意味……
同时,在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学系当了多年老师的王童也坦言台湾的年轻人非常有创意、有想法,对电影不计酬劳地热爱、一味傻乎乎地付出,认真程度比他们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台湾有几千上万的电影专科院系学生,却只有一个万人口的市场,“又要生活,又要理想,理想撑不住面包”。而大陆市场人口基数大,即使是一些电影界的“泡沫”题材,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做出改变,因此台湾影人进军大陆是必然的。两岸合拍模式的探索之路虽然漫长但也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咖明星太少 “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寥寥
近些年来较知名的台湾电影中的演员多为偶像剧出道,但其实台湾偶像剧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年风靡亚洲的《流星花园》是台湾偶像剧的代表作。从到年间,台湾偶像剧发展至最高峰。台湾三立电视推出的《命中注定我爱你》、《下一站,幸福》和《败犬女王》纷纷创下收视新高,尤其是《命中注定我爱你》一举奠定了陈乔恩偶像剧女王的地位,也让阮经天成为了台湾偶像剧收视率的保证。但年后,台湾偶像剧开始走下坡路,年以后几乎在内地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言。就连陈乔恩也要靠在《笑傲江湖》中反串东方不败来争取内地市场。
男演员方面,目前算得上一线大咖的年轻演员非常稀少。阮经天主演的电影《艋舺》、《军中乐园》尽管口碑不错,前者还为其赢得了金马影帝,但两部影片都没能在大陆上映,所以阮经天在内地的知名度并不算高;“痞子英雄”赵又廷倒是事业爱情双丰收,只可惜电影版相较电视剧版口碑差得太远;陈柏霖虽然人气不低,但他出演的电影文艺色彩太浓更多偏向小众……其余像杨佑宁、张孝全则更是没有在内地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
这样算下来,目前只有彭于晏人气旺盛,且有《翻滚吧!阿信》、《激战》、《寒战》等多部内地知名度较高且口碑尚可的作品,近期又有新作《破风》和旧作《听说》的上映,可以说是目前在内地活跃度最高的台湾男星。
女演员方面,目前也只有郭采洁最为活跃。光是今年暑期档,郭采洁就有《对风说爱你》、《小时代4:灵魂尽头》、《煎饼侠》、《巴黎假期》四部作品上映,恰好和也有四部作品面世的内地“劳模姐”白百何大PK,但从二人参演作品的体量和角色的重要程度上看,郭采洁参演的这几部作品没有一部足以成为其代表作。
与郭采洁并称“双郭”的郭碧婷虽然有着“氧气美女”的美名,但内地观众对她的印象可能更多来源于口碑一直堪忧的“小时代”系列;而因为真人秀节目再度火爆的陈意涵今年内目测也再无新片登陆内地院线;“小龙包”陈妍希则只有炒《听说》的冷饭;陈乔恩今年在《我是女王》中的表演受到太多挤压,影片评价也不理想;“学霸美女”张钧甯的《我的男友和狗》内地票房则只有2千多万,至今还是有很多观众念不对她的名字……总的来讲,台湾女演员在内地都只能算是不温不火,差强人意,充其量是能引起一时的粉丝效应,却难给观众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
【合作与折中:退一步海阔天空】
突破地域意识,打造两岸都欢迎的“大中华”电影
内地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台湾拥有成熟的创作、制作团队,现阶段两者其实天然存在优势互补。但要争取内地市场,如何突破本土意识,进一步为观众考虑则需要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高的智慧。
在这一点上,显然还是香港电影人比较懂得变通:比如一贯擅长黑色“暴力美学”的杜琪峰将《毒战》选在内地拍摄但依然不失类型片本色;喜剧导演王晶炒炒冷饭也一样赚得盆满钵满;徐克将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生生打造成了超级英雄大片;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则完全不再顾及“港味”,而是直接用内地演员讲述内地故事;尔冬升的《我是路人甲》甚至让大明星成为路人甲,让一众内地底层演员成为自己作品的主角……细细盘点起来,香港导演们的“北上”之路虽然也曾经历阵痛,但一路思考、打磨至今都已各有心得,甚至是将自己的创作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内地编剧张冀曾说:“人家韩国的类型片都拍成什么样了,再讲什么‘港片’就是白头宫女话天宝了,还不如讨论大中华文化圈。”其实这句话对于台湾电影而言也一样有借鉴意义。尽管由于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的差异,目前台湾与内地的合作还有待深入,但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依然滋润着两岸电影人的成长,两岸电影创作的合作基础依然非常雄厚。
当然,合作并非一定意味着牺牲情怀与自我,很多时候折中与兼容的空间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甚至可能会带来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钮承泽的《爱》,在剪辑过程中,“豆导”灵机一动、突发奇想,给电影安排了大陆和台湾不同版本的“双结局”,增添了这部电影的趣味。很多时候,电影人要做的只是退一步。退一步,没准儿就“海阔天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