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的毛姆以秘密情报员的身份来到中国。
当时,在霍乱肆虐的村庄里,他看见英国殖民者在麻将桌上腐烂,也目睹缠足农妇在泥地里求生。
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他看到了殖民主义的冷酷和虚伪。
在这种冲击中,毛姆创作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
年,《面纱》的主人公凯蒂以“堕落主妇”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其实,凯蒂不是贞洁天使,也非彻底恶女,而是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真实个体。
百年后的《面纱》依然是人类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原因就在于,凯蒂的觉醒之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只有触摸真实的苦难,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
凯蒂出生在一个小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律师,母亲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主妇。
当这个爱慕虚荣的主妇,终于意识到丈夫永远也无法满足她强大的虚荣心时,便将“魔爪”伸向了两个女儿。
凯蒂还有一个妹妹,但相比于妹妹,凯蒂要漂亮得多。
母亲为两个女儿举办盛大的晚宴,邀请各界名流来家里做客,希望借此得到一个乘龙快婿。
凯蒂在晚会中谈笑风生,她是一个活泼的姑娘,吸引了众多倾慕者。
在晚宴上,凯蒂从不拒绝任何一个主动示好的人,但也从不接受任何人的求婚。
她像是一个社交老手,在这些年轻男人中游刃有余。
也许她还太年轻,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男人,也不知道婚姻的意义。
但她知道,自己还年轻,自己很漂亮,自己有的是时间为自己的幸福做谋划。
然而母亲并不打算给凯蒂更多的时间了。
为了两个女儿的婚事,她已经花掉太多的钱,更重要的是,凯蒂的妹妹已经接受了一名年轻男子的求婚。
很明显,母亲不想再在凯蒂身上投入太多金钱。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瓦尔特的细菌学家向凯蒂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瓦尔特是一个面容清秀的男子,并不强壮,甚至有些瘦弱,有些腼腆,不太爱说话。
这是凯蒂对瓦尔特的印象,她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男子。
但因为性格使然,凯蒂从未表示过对任何追求者的反感,相反,她甚至会给追求者一种“快要得手”了的错觉。
凯蒂喜欢这种感觉。
所以当瓦尔特求婚的时候,凯蒂在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对方的情况下,依然觉得感动和欢喜。
同时,妹妹的婚礼已经迫在眉睫,作为姐姐,她不得不去给妹妹做伴娘。
那样别人会怎么想,妹妹都出嫁了,姐姐还是一个没人要的老女人。
她的虚荣心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促成下,凯蒂嫁给了瓦尔特,并随瓦尔莱来到了香港。
应该说,瓦尔特是一个极好丈夫。
他十分喜爱凯蒂,总是对她言听计从,他的爱中甚至包含着强烈的自卑——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妻子。
但另一方面,凯蒂愈来愈发现这段婚姻是多么荒唐啊!
细菌学家,鬼知道细菌学家是干什么的,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权利金钱。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瓦尔特实在太无聊了。
他严肃,谦卑,拘谨,如果凯蒂不问他问题,他很少主动说话。
凯蒂能感觉到瓦尔特对自己怀着浓郁的爱情,可他太枯燥了,太无聊了,天啊,再这样下去,她会疯掉的。
何况,她一开始就不喜欢瓦尔特,如今更不喜欢了。
唐生的出现,让凯蒂看见了完美的男性。
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棱角分明的面庞,身材极好,没有一块多余的赘肉。
而且,他还擅长各类体育运动,说话风趣幽默,听说马上就要升官了,上司们都很喜欢他。
是啊,这样完美的男性,谁会不喜欢呢!
唐生同样喜欢着凯蒂,他说凯蒂是他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子。
渐渐地,一对都有家庭的男女冲破了道德的束缚,欲望将他们牢牢绑在了一起。
可这世界哪里有不透风的墙。
瓦尔特发现了两人的秘密,但他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在事情过去好几天之后,他让凯蒂随他去霍乱的灾区。
他是细菌学家,他申请了到那里工作。
凯蒂吓坏了,那可是瘟疫灾区,别人躲还来不及,哪有主动申请去工作的。
凯蒂的第一反应是瓦尔特想借霍乱杀死自己,这么恶毒的方法,瓦尔特是想得出来的。
凯蒂提出离婚,她不愿跟她去灾区,她告诉瓦尔特,自己并不爱他,从来都不爱他,他们的婚姻本就是错误,她爱的是唐生,而唐生也会和他的妻子离婚。
瓦尔特告诉凯蒂,如果唐生能在三天之内离婚,并且同意娶你,他愿意成全他们。
于是,凯蒂找到了唐生。
她以为她的幸福已然来临,但唐生的反应让她大失所望。
为了保全自己的声望,唐生虚伪利己的嘴脸暴露无遗。
这一刻,凯蒂才意识到唐生是多么自私龌龊的一个人。
她也意识到了,瓦尔特早就知道唐生不会为自己离婚,他比自己更加清楚唐生的为人。
是啊,如此完美的一个人,一个能保持完美形象的人,除了他自己,他还会爱谁呢。
而最让凯蒂感到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他依然热爱着唐生。
就这样凯蒂不得不随丈夫前往霍乱横行的灾区,她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到达灾区以后,瓦尔特立马投入到工作中,凯蒂整日待在家中。
这段时间,她认识了驻扎此地的英国官员韦丁顿。
韦丁顿不止一次地表示对瓦尔特的尊敬,称他为了不起的人。
一次,他们在不经意间聊到了唐生,韦丁顿认得他。
凯蒂想知道在外人眼中,唐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韦丁顿表示了对唐生的厌恶,认为那是一个虚伪的人,而且他和很多女人都有一段露水情缘。
韦丁顿对瓦尔特和唐生的评价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自己为什么至今还在思念着这个男人呢?
她厌恶唐生,可她爱着唐生。
这让凯蒂痛苦。
她想出去散散心,便让韦丁顿带她出去走走,于是她见到了广阔的中国乡村,也见到了那些在泥泞中挣扎着的人们。
这些人为生存用尽了全力,自己却在为一个好不值得爱的人伤心流泪。
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
渐渐地,她不再爱唐生了,甚至也不恨他了,只觉得那段荒唐的关系是那么可笑。
她来到此地的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都知道她是瓦尔特的妻子,都很热情的接待她。
他们向她表示着对瓦尔特的感激之情,称他为“伟大的人”。
她见到修道院有很多中国孩子,那些瘦小的,黄皮肤的小孩子叽叽喳喳地围着院长。
刚开始的时候,凯蒂讨厌他们,觉得他们很丑。
慢慢的,当凯蒂意识到,这群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凯蒂亲密的爱抚,而自己能给予他们自己的爱,是一件多么令人满足的事情。
这一刻,凯蒂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奉献。
曾经的凯蒂,是在索取。她要生活有趣,她要爱人幽默,她要她的生活如天堂般幸福。
当她来到这个贫瘠的村庄,见到那些瘦弱的孩子,见到修道院院长无私地将自己的生命给予这项伟大的事业时,自己的那点幸福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毛姆在《面纱》中借凯蒂的堕落与觉醒,撕开了人性成长的真相。
唯有直面真实的苦难,才能刺破虚妄的情欲与虚荣。
凯蒂在霍乱肆虐的湄潭府,目睹了死亡、贫穷与牺牲,当她脱下华服为孤儿擦洗身体时,才真正理解丈夫沉默的担当与生命的重量。
罗曼·罗兰说"痛苦是撕裂灵魂的犁铧,也是耕耘生命的铁器",这场灾难让凯蒂看清了情欲的轻浮与责任的庄严。
她从腐烂的尸体旁重新站起来时,终于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逐虚妄的欢愉,而在于直面苦难时的清醒与承担。
毛姆用这场瘟疫完成了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手术——只有让双手沾满真实的血泪,才能洗净灵魂的蒙尘。
然而,这只是觉醒的第一步。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与自己斗争的过程
凯蒂怀孕了。
很显然,孩子是唐生的。
瓦尔特和凯蒂都为此感到痛苦,只有外人为他们高兴,他们纷纷劝凯蒂不要再在修道院工作了。
凯蒂坚持自己可以工作,她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
然而一天晚上,凯蒂却接到了瓦尔特的死讯。
瓦尔特死了。
长期在霍乱的环境中工作,他还是没能幸免。
可是据当地官员说,瓦尔特似乎是故意感染霍乱病毒的。
也许,瓦尔特始终没能走出凯蒂带给他的痛苦。
瓦尔特死后,怀有身孕的凯蒂不得不回到香港。
可是,回到香港又能去哪儿呢?凯蒂为此感到迷茫。
没想到,到达香港后,唐生的妻子竟然来接她了。
原来是韦丁顿希望凯蒂到达香港后能有人安顿她,于是提前发了电报,告知了凯蒂的行程。
凯蒂感受到了韦丁顿的善意,可是她真是不愿意再和唐生有任何接触。
可是她又想到,自己既然已经不爱唐生了,他对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一样,那自己为什么还要惧怕和他见面呢!
想到这里,凯蒂接受了唐生妻子的建议,住在了她的家。
凯蒂再次见到唐生,依然被他完美的形象所打动。
这是多么完美的男性啊,那眼睛,那眉毛,就连那长了些许白发的鬓角都那么让人喜爱。
当唐生再次发来攻势的时候,凯蒂又一次沦陷了。
多可耻啊!
她还爱他。
她知道,他不值得她爱。
她告诉唐生,她是多么鄙视他,多么瞧不起他。和瓦尔特比起来,他连一只臭虫都不如。
凯蒂知道唐生的可耻,却还是沦陷了。
这说明,在“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我听过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是: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凯蒂的觉醒还只是第一阶段,她的精神意识到了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不值得的,但是在欲望的驱使下,还是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人的觉醒,不是在恍然大悟的那一刻就功德圆满的。
人会被欲望左右,会被愤怒控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放弃初心。
所以,知道不等于能做到。
人要不断地和自身的欲望做斗争,不断地修缮自我,不断地走向岔路后再折返回去。
人生除了死亡,没有终点,人的一生都在路上。
结语
凯蒂后来和父亲一起去了一座新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凯蒂会活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生活教会我们的道理往往带着伤疤。
当你亲手擦洗过穷人的伤口,才懂生命的尊严;
当你在深夜与自己的懦弱对质,才知成长的分量。
加缪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人这辈子,就是摔进泥里再爬起来的过程——别怕疼,别躲脏。
那些摔出来的淤青,最终会变成骨头里的钢。
活着,就是一边修修补补自己,一边继续往前走。